阅读提示

12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

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优化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更多知识产权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落地,更好顺应城市数字化转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良好创新生态需要,加快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围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知识产权成为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并加快把上海建设成制度完备、体系健全、环境优越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等话题,市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界别副召集人,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游闽键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游闽键

上海市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界别副召集人,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监事长,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调解员及仲裁员,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

2021年12月16日,游闽键在市政协召开的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专题通报会上发言 金 松 摄

政协头条: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12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请简要解读这两份“纲要”。

游闽键: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知产强国纲要”),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知产强国纲要”明确了“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这是知识产权治理机制科学运行的基础,只有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知产强国纲要”为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明了方向。事实上,这也是近两年我国知识产权界关注的重点,新领域新业态要求法律制度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新技术的发展更依赖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型法律机制,应加快推进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和改革,给予新业务和新技术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知产强国纲要”这份国家纲要的出台,让上海“十四五”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有了更明确的行动指南。12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知产强市纲要”)。这是主动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激励创新发展的举措。无疑,“知产强市纲要”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指引上海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上海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更加严格,更加发挥知识产权运用价值,更加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在推动更多知识产权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落地方面,上海有浦东这样的全国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方面已有许多领先全国的经验,“十四五”期间也不会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将促进上海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全链条”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这座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的城市,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尤其是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合作、高端知识产权涉外人才培养等方面,上海都具有相对足够的优势。

政协头条:2020年12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一条例对于上海的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游闽键: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上海知产条例”)是上海市首部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性地方法规,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上海知产条例”涵盖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聚焦构建制度完备、体系健全、环境优越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目标,明确了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原则,体现了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与社会共治相互衔接、紧密结合的整体保护效应,突出和巩固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举措和成果。在深化改革创新方面,“上海知产条例”明确提出按照国家要求,在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和纠纷处理、涉外维权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浦东新区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区,率先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统一管理和执法的体制。同时,聚焦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在管理引导、专利快速审查、评议和预警、对外转让审查、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要求。

“上海知产条例”立法过程中,市司法局等曾在市政协征求委员意见建议。2020年9月9日,市政协社法委等组织部分无党派人士界别委员等,在我供职的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召开立法协商座谈会。大家普遍认为,2002年7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专利保护条例》,已难以适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的现实需要,应根据《民法典》《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上海实际,订立相关地方性法规。委员们的不少修法建言被采纳,体现在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上海知产条例”发布版中。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授权上海市人大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作出变通规定,在浦东新区实施。该意见在知识产权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包括“建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更大力度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支持浦东设立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等。

“上海知产条例”中,亦有“本市按照国家要求,在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和纠纷处理、涉外维权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浦东新区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区,率先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统一管理和执法的体制,探索成果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市推广”的条文。可见,地方立法已明确赋予浦东在知识产权统一管理和执法的体制方面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鼓励浦东持续打造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浦东模式”的响亮名片。

政协头条:2021年10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规定有哪些亮点?

游闽键:首先,《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以下 简称“浦东知产规定”)明确了全面、综合的全链条保护模式。长久以来,知识产权多头分散、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制约着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均衡和执法力度的加强。早在2015年,浦东新区就在全国率先成立商标、专利、版权集中管理和综合执法的独立知识产权局。在2019年进行的机构改革中,浦东又将原产地地理标志的管理和执法职能划入,率先在全国建立专利、商标、版权、原产地地理标志“四合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在“浦东知产规定”中,明确浦东将完善知识产权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综合执法,加强知识产权诉讼、行政执法的联动机制,在知识产权诉讼内部整合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统一管辖,横向对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类型进行综合执法,构建一个从知识产权事务办理和确权,到知识产权使用规则,再到知识产权维权的全链条、综合保护模式,有利于解决知识产权维权多头管理问题,整合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资源,统一裁判规则,便利知识产权的取得和维权。

其次,“浦东知产规定”明确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维权周期长一直困扰着知识产权权利人。此次“浦东知产规定”让浦东在现有惩罚性赔偿1—5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惩罚性赔偿倍数,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以5—10倍的惩罚性赔偿,法定赔偿上限也从现有规定的500万元封顶提高至1000万元。这预示着未来浦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将出现更多的高额赔偿案件;同时,针对专利和商业秘密的重复侵权,行政机关也将开出高额罚单。

另外,“浦东知产规定”明确开展对知识产权公益诉讼的探索。“上海知产条例”中明确提出:“本市依法探索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工作。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方式,依法开展知识产权公益诉讼工作。”在“浦东知产规定”中,则明确赋予了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知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支持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在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药品专利等涉及公共利益的知识产权领域探索开展公益诉讼。这项探索实践需要综合平衡市场调节和研发创新等因素,将会考验检察机关的智慧。

“浦东知产规定”亮点还有很多,覆盖了著作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具体措施,对目前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运用、融资、行政执法、司法等方面实际遇到的问题提供了针对性措施和具体适用标准,体现了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精神,在知识产权快保护、严保护及制度创新方面走出了浦东自己的特色。

“知产强市纲要”也指出:“聚焦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在浦东新区实施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深化探索知识产权领域首创性、引领性改革开放事项落地。”浦东这一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配套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了法制基础和政策保障,更多创新之举将呼之欲出。

政协头条:作为知识产权领域资深法律工作者,请谈谈相关从业感想。

游闽键:我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融资交易等领域的法律工作,曾参与全国人大《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多部法律的立法工作。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深度参与者与见证者,伴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路走来,可谓感慨万千。2001年加入WTO时,实际上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属于被动保护状态。很明显的一点便是,我刚开始代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时候,原告大多是国外厂商。2008年,我国提出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此后,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取得非常大的进步,这是营商环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变化。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对2020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发布《2020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实现了快速跃升,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大幅改善。从而具备了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知识产权法律工作者总是在跟技术和法律赛跑,因为很多案件所涉及的争议都走在法律的前面,可能影响行业的轨迹和方向。对我来说,参与和指导办理的一些开创性的案件让我印象深刻。另外,在如今高频率的知识产权司法对抗中,调解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争议解决方式,效率高、耗费公共资源少,也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双方的利益。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解员,我和律师团队成立了游闽键知识产权调解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于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将不断完善和总结调解经验,开展调解员、调解秘书培训,把调解工作室打造成一张“定纷止争”的亮丽名片。

政协头条: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你对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何意见建议?

游闽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我提交过不少涉及知识产权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印象至深的是曾参与提案建言在上海率先成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当时,上海市高院的答复是“将以你们提出的提案为契机,以适当形式向上海市和最高法院有关部门呼吁反映,积极努力争取在上海设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最终,提案得到采纳和落实,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全国首批3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2014年12月28日在浦东张江挂牌成立。

知识产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则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上海已启动新一轮的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聚焦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抓好战略布局,实施“知产强市纲要”,对标国际最新规则,在重点区域深化政策创新、支持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二是聚焦塑造一流营商环境,健全保护体系。持续完善司法保护、行政执法、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协同机制,深化跨部门、跨区域保护协作,力争把上海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最优、打击侵权最有力的地区。三是聚焦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运用效益。全面强化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推进职务发明分配、国有无形资产交易等制度创新,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和机构功能,探索投贷联动、信托、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提升“一窗办”“一站式”公共服务,促进知识产权价值更快更好实现。四是聚焦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持续推进国际优质资源和机构集聚,办好高级别涉外知识产权论坛和会议,发挥好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示范作用。完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海外维权援助、涉外执法协作、海外纠纷预警应对等机制,助力企业更好“走出去”。

当前,上海正深化建设“五个中心”,全面强化“四大功能”,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上海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八位,较上一年度提升一位。这些都意味着,上海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工作任务更不可懈怠了。

“关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人才培养”,是我目前特别想呼吁的重点。其一,知识产权知识储备非常重要。法律法规变化快,需要具备扎实的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理论功底。其二,掌握新的经济模式和新的技术发展的趋势非常重要。知识产权领域的很多案件都与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有关,特别是一些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案件,需要全方位了解案件所涉及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其三,知识产权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研究,比如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这是目前知识产权相关领域做得最薄弱的一环,这一领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