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4月23日讯(记者 张艳玲)《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0)》白皮书日前发布,白皮书指出,2020年人民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25618件,审结524387件(含旧存,下同),比2019年分别上升9.1%和10.2%。

白皮书指出,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3470件,审结3260件,比2019年分别上升38.58%和64.98%;最高人民法院新收知识产权行政案件1909件,审结1735件,比2019年分别上升79.08%和96.27%。

具有较大影响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专利权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系列案,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与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商标权权属纠纷上诉案等;具有较大影响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有: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再审案,百威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等。

白皮书指出,一年来,人民法院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充分发挥刑罚威慑、预防和矫正功能,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2020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新收侵犯知识产权刑事一审案件5544件,审结5520件,比2019年分别上升5.76%和8.77%。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有:李海鹏等9人侵犯著作权罪上诉案,镇江华业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等6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案,姜建辉等6人侵犯商业秘密罪案等。

白皮书指出,2020年,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呈现出案件数量增速放缓、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激励创新效果明显等特点。

2020年人民法院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案件的数量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10%左右的较高增长率。从案件类型来看,著作权案件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占比最大。2020年,人民法院新收和审结著作权民事一审案件占全部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的比重超过70%。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发达地区收结案数量稳步增长,部分中西部地区收结案增幅较大。

人民法院探索建立体现知识产权价值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让权利人得到充分补偿,让侵权人付出最大代价。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对故意侵害知识产权且情节严重的,依法支持权利人的惩罚性赔偿请求,遏制和威慑严重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依法适用举证妨碍排除等制度,支持当事人通过区块链等方式保存、固定和提交证据。

人民法院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的依法平等保护,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最高人民法院二审审结的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与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商标权属纠纷案,通过依法阐明商标权取得和许可使用法律适用问题,向全社会释放了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信号。

人民法院通过公正裁判,积极引导企业聚焦核心技术研发,鼓励科技创新,促进解决“卡脖子”问题。妥善审理涉及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等相关纠纷,引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带动技术和产业不断升级。高度重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新需求,依法妥善审理涉体育赛事、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数据侵权等新类型案件,促进新兴业态规范发展。

2020年,各级人民法院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突出司法数据中台、智慧法院大脑的智慧引擎作用,探索知识产权司法大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深度应用。积极推进跨区域的知识产权远程诉讼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普及应用,提高司法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便捷性、高效性和透明度。